「個人稅務籌劃」國務院發文整合保稅區 明確了哪些重點任務和方向?
2021-04-16 16:27:06
海關特殊監管區是中華民族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再進入區,也是加工貿易有待更新的集聚區。在經濟發展自由化面臨發展趨勢、世界經濟發展復蘇乏力對中華民族貿易產生負面影響的歷史背景下,昨天發布了《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規劃》。面對依法治國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更高要求,該文件對海關特殊監管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哪些特殊任務和重點項目方向?
走向一:融合
海關特殊監管區是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在中國海關全境內設立,賦予特殊職能和政策,接受海關封閉監管的特定區域。1990年天津外高橋保稅區的建立,標志著海關特殊監管區跟上了中華民族的步伐。
之后,為適應不同時期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中華民族批準設立保稅區、進口加工區、保稅物流、港口城區、曹妃甸區、綜合保稅區等6大類100多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分布在全省29個省、自治區。這些區域政策的功能略有不同,但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著許多直接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需要進行整合和優化。
根據該計劃,這一整合的細節包括特殊海關監管區的類別、職能、政策和管理。一方面兼顧周邊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特點和需求,管理模式,加快生產一體化;另一方面,認真落實進入和退出功能,堅持按需設置,有助于控制自我適應。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未來一兩年的加速整合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將統一為綜合保稅區,其保稅功能、優惠政策和監管方式將逐步整合。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僅是表面命名的規范化,更是為資本主義前提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自然環境。
方向2:創新
20年代初,雖然命名和功能略有不同,但各種特殊海關監管區在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促進制造業集中和刺激大規模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國際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下,不少區外中小企業開始面臨維護成本、收益下降、外需動蕩的困境,部分地區過分依賴要素力量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多次占據外貿總值一半的加工貿易,近年來大幅下滑,證明了這一新情況。去年前7個月,中華民族加工貿易同比下降9.3%,增幅超過整體對外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也下降到30.9%。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要通過價值觀念的轉變、制度創新和個人稅收籌劃針,重點推進海關特殊監管領域制造業、商業貿易、職能和監管等個人稅收籌劃的優化,推動海關特殊監管領域向結構優化、管理高效、商業貿易多元化和職能多元化方向持續發展。
該計劃中的具體“創新體系”是三大重點工程的專項任務之一。建議借鑒FTZ創新體系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優化維護程序,創新管理體制,提高管理績效,激發中小企業魅力。具體而言,探索和實現相關管理機構的“三個互利”,加快推進“實體窗口”試點經驗,以及一系列在消費市場上廣受歡迎的個人稅收籌劃監管制度創新,都已納入該計劃近期(2015-2016年)的目標。
走向三:更新
鼓勵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輻射帶動項目進入區域可持續發展,引導加工貿易向西部和北部轉移;推進區外保稅原料、保稅倉儲、保稅公共服務等多元化經營,支持區外中小企業承接全區域產能過剩的原料配送;然后在國內外個人稅收籌劃、維修和再制造業務、信息技術、融資租賃和高技術和高附加值工程項目期權的保稅交付方面采取支持性立場...
此次發布的方案對下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經濟發展、新的業務類型、商業貿易方式以及如何進一步優化和更新監管公共服務進行了全面安排。
《規劃》明確了“拓展功能”重點項目的特殊任務,提出推動區域外制造業向R&D、倉儲、銷售、維修和再制造產業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提高生產力,促進技術、產品、新零售和新營銷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制造業升級和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海關特殊監管區用小滾筒煽動巨大的經濟利益,是對外貿易中的‘大人物’。”此前,海關總署署長在上海表示,加快實施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的各項改革政策,將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榕樹進行修剪、剪葉、施肥和澆水,為其蓬勃生長注入新的養分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