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為什么燒了十幾億卻忍著不賺錢
2021-05-26 17:15:09
我們正在逐步進入一個互聯網籠罩的世界,幾乎每個領域都有互聯網+的身影,訂餐有外賣軟件,買電影票有電影票優惠軟件,買買買有以淘寶為首的數不清的購物平臺,但是有人會發問,為什么唯獨打車軟件這樣舍得燒錢還能忍著不賺錢??
2016年3月23日新京報消息:滴滴COO表示“目前滴滴沒想盈利 不希望補貼被叫停。”
?
2016年3月29日新浪科技報道稱,上海市交通執法總隊辦公室副主任陳朝暉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期將加大對網絡約車平臺的查處力度,同時依據《上海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上海市查處車輛非法客運辦法》,目前滴滴正在被立案調查的過程中。
同日,據新華社報道,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3月28號也聯合多部門約談滴滴、優步、神州、易到、星星等5家網絡約租車平臺,通報了網約車平臺管理存在的五個問題,包括駕駛員招錄把關不嚴、違法和事故多、異地牌車數量多、乘客投訴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妨礙公平競爭等。
結合上述信息,滴滴打車為什么燒了十幾億卻忍著不賺錢的答案出來了:因為滴滴等打車app最大的敵人不是同行,不是出租車司機,不是其他電商平臺,而是牌照。
什么牌照?交通運營主管部門手上的交通運營牌照。
?
從專車出現之日起,它就好像一個怪胎,注定不被交管媽媽喜歡。專車存在諸多問題:沒有發票,用戶信息有泄漏的風險,專車司機無法被嚴格約束以及其他政策風險問題。所以專車平臺一直是被地方政府打擊管制的對象。
而如果滴滴等打車軟件玩的是一個“用戶為王”的概念。此時如果不利用燒錢,回饋用戶,回饋司機,就難以使自己處于一個“服務為民”的鎂光燈下,它哪怕失去一點點用戶,就難以有資本與交管部門對峙。
?
而現今滴滴、優步等面臨著立案調查的問題,面臨政府及用戶關于專車資質的質疑,此時如果沒有之前的燒錢,沒有之前的長期投入,沒有龐大的客群和市場,也許一下子就垮掉了。知乎上有一句這樣的玩笑話:“滴滴和快的的合并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它們擁有了120%的市場。”
滴滴的決策人和投資人無疑是聰明的,他們事先已經看到了未來一定會面臨的問題:交管部門的壓力,官方的干預與沒有牌照支持的尷尬。所以他們在剛起步的那一天就對自己的未來藍圖有了定位:先燒錢買人,再說服官府給證。
他們看懂了馬云這個榜樣性質的例子:馬云初創阿里,在初期它最有價值的無疑是支付寶。可以說阿里憑借支付寶的牌照混得了如今的一片天。如果支付寶作為一個第三方支付平臺沒有牌照,沒有簡便安全的支付渠道,那么淘寶還會有如今這么大的市場和這么漂亮的數據嗎?(顯然趨勢是政府也看到了支付寶、財付通等對于傳統銀行業的沖擊,有意插手,此處暫且不表)
此次滴滴事件告訴了我們,互聯網時代真正最有價值的是什么?不是市場,不是用戶,甚至也不是流量。而是牌照。
筆者認為,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適用于其他行業,不論是外賣電商(餓了么),還是金融電商(支付寶),最有價值的,無疑是牌照。有了牌照,市場可以慢慢打,用戶可以慢慢攢,但是沒有牌照,無論市場再大,用戶群體再龐大,若一朝被政府喊停,則滿盤皆輸。
而接下來讓我們拭目以待的是,看滴滴們如何聰明地利用手上龐大的市場與用戶支持來說服政府,贏得政策與交管牌照的支持。這無疑是一場以“用戶為王”的互聯網+與官府的博弈。
?